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消息,1至2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91.9万辆和4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11.1%。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介绍,2月,春节假期导致有效工作日减少,且部分购车需求已在春节前得到释放,汽车产销量总体较1月有所回落。2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50.6万辆和158.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7.5%和35.1%,同比分别下降25.9%和19.9%。中汽协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125.2万辆和12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9.4%,市场占有率达30%。陈士华表示,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将有助于巩固、拓展汽车行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持续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3-19
2023年全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下称“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电池环节1—12月消费型、动力型、储能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0GWh、675GWh、185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435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1—12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一阶材料环节1—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达到230万吨、165万吨、150亿平方米、100万吨,增幅均在15%以上。二阶材料环节1—12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分别约46.3万吨、28.5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25.8万元/吨和27.3万元/吨。全年锂电池行业产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1—12月电芯、电池级锂盐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70%。
2024-03-11
2024-01-31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哪些具体任务?下一步如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针对这些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日前回答了记者提问。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巩固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记者: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哪些成果?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如何?下一步将如何发力?金壮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发展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工业“全”“多”“大”独特优势更加明显。一是体系全。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二是品种多。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一批重要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三是规模大。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0.1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2%;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几乎比2012年翻了一番。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强起来”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装备制造业占比从28%提高到32.9%。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赛道上,形成一批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出口结构持续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建设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10万亿元、合计约占所属行业总产值的三成左右。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累计建设5G基站328.2万个,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技术产业实现从“跟随模仿”到“引领创新”,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6G、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融合应用加速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数字消费市场,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总体来说,我国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当前,国内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因素和有利条件不断增多,特别是去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召开,为我们工作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此外,我国还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近年来通过抢下“先手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部分关键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去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较2022年加快0.7个百分点,特别是8月份以来增速逐月加快。今年我们将继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打好政策“组合拳”。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工业大省、重点省市继续“挑大梁”。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引导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突出特色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推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发掘培育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巩固提升“新三样”出口优势,稳定和扩大工业产品出口,打造更多出口新增长点。加快释放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记者:近年来,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下一步将如何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金壮龙: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近年来,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我国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全国布局建设了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5G、载人航天、大飞机、大型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技术、企业、平台、服务、园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完善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全面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三是持续优化创新平台网络,在重点领域再新建5—1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和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打造“火炬”品牌升级版,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中介组织。五是更好发挥各类园区作用,推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提质增效,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启动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记者: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抓好重点任务贯彻落实?金壮龙: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突出抓好四方面任务。一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我们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和专项再贷款政策,完善企业技改标准,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数字赋能。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聚焦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加快绿色、智慧、创新产品开发。促进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继续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稀土等产业处于并跑乃至领跑位置,这是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标志,必须把这个优势巩固好、发挥好。我们要加快强链延链补链,扩大规模优势,增强技术优势,促进上下游供需对接、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要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要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高度关注新技术突破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找准风险点位,及时优化调整发展策略。针对部分领域产能过剩风险,要加强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我们要统筹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要培育更多新支柱新赛道。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推进北斗在通信领域、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应用,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实施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四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夯实算力、算法、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坚持“建、用、研”统筹推进,完善5G、算力、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5G工厂。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大模型技术的一个侧重点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场景应用为牵引,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模型,从供需两端发力,营造创新生态,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记者:在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金壮龙: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企业强才能工业强。近年来,我国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突出体现在:一是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4万家增加至2023年11月底的48.3万家。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5万家,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二是骨干企业加快壮大。2023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42家,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63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长至51.06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涌现。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多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下一步,要破除各类市场障碍,激发优质企业的活力和优秀企业家的创造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一是发展壮大产业链骨干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中央企业在重要产业链中的龙头中枢作用,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引导民营企业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转变动能,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完善中小企业工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监测体系。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财税、金融、人才、知识产权、数据等方面支持力度,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支持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鼓励大企业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促进中小企业配套产品推广应用
2024-01-12
近期,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跌破10万元/吨,与2023年初50万元/吨左右的高点相比,全年跌幅达八成。价格下行背后,是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现实。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行业逐渐回归到理性和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四川基础锂盐、电极材料等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锂电产业两大重镇遂宁和宜宾,前者重在锂电材料基础加工,后者侧重于动力电池生产制造。随着锂电赛道进入“下半场”川企如何角力?↓↓↓行业进入“洗牌期”碳酸锂是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主要用于生产磷酸铁锂、钴酸锂以及部分三元锂类电池的正极材料,被称为“白色石油”。受行业产能阶段性过剩、下游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去年碳酸锂价格大幅跳水。省内多家锂电材料企业均表示近期开工率不足。“碳酸锂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经很清晰。”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游材料环节,除了少数几家头部企业,近期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五成,部分在建锂电项目速度也在放缓。据第十届G20—锂电峰会深圳公报披露,2023年以来,国内动力电池平均产能利用率不足60%,储能电池产能利用率不足55%。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头部企业仍在加码扩产:2023年11月4日,跨国公司投资四川恳谈会在上海举行,美国雅保公司中国区总裁徐旸透露,公司计划在眉山增加4亿美元投资。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在眉山建设年产5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工厂;去年11月,由宁德时代、长安汽车、深蓝汽车合资打造的时代长安工厂也在宜宾正式下线;另一家锂盐龙头天齐锂业,也在推进遂宁、苏州等地的新建项目,并加大和奔驰、吉利等下游车企的合作……美国雅保公司在眉山建设电池级氢氧化锂工厂为何行业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碳酸锂主要有锂辉石、锂云母与盐湖卤水三种类型,据行业测算,盐湖提锂的成本最低,在3万元/吨—5万元/吨;自有矿山的一体化企业,采用锂辉石制备碳酸锂,成本约为4万元/吨—7万元/吨。相比之下,如果外采锂辉石生产碳酸锂,成本则在14万元/吨以上。这意味着,当前碳酸锂价格虽低,但对于“手中有矿”的企业来说,只是压缩了利润空间,仍有利可图。例如,美国雅保公司拥有全球储量最大、品位最高、成本最低、地域多元的盐湖锂资源以及矿石锂资源,天齐锂业在澳大利亚、智利等地同样拥有储量大、品位高的锂矿资产,锂精矿供给实现100%自给自足,通过一体化布局,龙头企业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产品毛利率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价格下行下,产能向头部企业聚集,不具备成本优势的落后产能正加速出清。“行业进入理性和良性发展的新阶段。”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日前在2023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上一轮碳酸锂价格暴涨,是短时间内产业链准备不足导致的。随着行业规模扩大,未来行业会更加稳定,运行也会更加理性。对于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多位受访者认为这对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好事。“上游材料成本下降,带动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有利于减轻下游企业压力,同时也会带动下游产品随之降价,最终将利好消费者,也利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推广应用。”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变不过,“尚有利润”显然不是企业增资扩产的关键原因,未来可期的市场需求才是。从长远来看,锂电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及全球对于锂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预计世界锂的产量与消费量每年的增速约30%。四川时代动力电池工厂先看锂电池消耗大户——新能源汽车行业。据乘联会预测,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强增长势头,预计销量同比增长22%,渗透率达40%。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原来制定的203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超过50%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再看国外市场,来自起点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14%,其中欧洲为23%,美国为6%,其它国家为2%。“双碳”目标下,欧美、东南亚等地均在推进汽车电动化进程。2023年欧盟理事会已批准一项法规,从2035年起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这意味着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船舶、重卡、飞机、工程机械等领域的电动化也是新蓝海。根据行业机构预测,2019年到2025年,船舶电动化率将从10%左右提升至50%,到2026年仅国内电动船舶市场规模将超过360亿元;到2025年,换电重卡赛道的市场空间有望超过2500亿元。储能市场则被看作是锂电产业新的增长点,率先布局者已享受到红利。“去年公司六成以上的订单都来自储能市场。”四川锂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开拓储能市场,2023年产能利用率在七成以上,今年1月有望达八成左右。“从中长期来看,锂行业基本面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向好。”此前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天齐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天齐锂业对新能源行业的长期发展有信心,尽管锂价存在周期性的价格波动风险,但下游终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与船和储能产业未来的高成长预期、有关政策的倾斜是客观存在且可合理预期的。“多条腿走路”寻找新兴增长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锂电行业过剩产能出清拐点或在2025年出现,应对眼下的“生存战”,需要“多条腿走路”。出海成为企业消化产能的路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数十家动力电池企业已在欧洲或东南亚投资建厂。抢占“新赛道”、新技术是另一大方向。瞄准“储能电池”,遂宁、宜宾、成都等地都加大了项目招引。2023年底,卓阳能源与遂宁高新区签约,投资32亿元,建设锂电储能系统集成制造及锂电终端应用全场景产业一体化项目。“目前遂宁锂电产业多数集中在上游材料类,下一步将依托龙头企业加快补链,围绕固态电池、电池回收等领域,引进一批‘专精特新’项目。”遂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技术方面,全固态电池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动力电池,其能量密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2.5倍,而且充电速度更快,安全性能更佳,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用频繁充电,有望进一步提振下游消费市场。国内外多家知名车企已作出规划,预计2027年至2030年期间,将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动力汽车。我省也在加快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和制造项目落地。2023年2月14日,“投资四川·成都都市圈全球投资推介会”首站在上海开展。活动现场,总投资100亿元的15GWh清陶能源动力固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正式签约落地成都市郫都区,助力成都锂电产业升级。不过,目前全固态电池在工艺、设备、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成本高昂,“全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和应用,至少还要5年左右。”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谁率先在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上取得突破,谁就会率先找到新的增长点。“动力电池之都”宜宾正在加速固态电池研发。“早在3年前,我们就和省内企业合作,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进行产品研发。”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公司将联合省内外高校、企业建立全固态电池创新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攻关,未来固态电池量产后,将率先在省内进行商业化落地。四川锂矿储量居全国前列,锂电产业基础雄厚,已形成以眉山、宜宾、遂宁、成都、雅安等市为主要承载区,甘孜、阿坝等资源地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面对当下行业压力,区域合作、产业共兴也成为共识。2023年11月,成都市、眉山市、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璧山区等8个市区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锂电产业战略协同协议。四川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引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推动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2024-01-10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