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研究

搭建“产教融合”生态链 激活智能制造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12-12来源:浏览量:8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期间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芯片技术、5G技术、操作系统、屏显影像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当前,智能手机领域仍处于技术创新集成期,产品更新迭代频繁,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层出不穷,行业联合、厂商联合、校企联合攻关成为常态。

  2021年,宜宾手机产量突破7200万台,占全省半壁江山以上,更多的智能手机在宜宾研发并生产,惠泽全球亿万家庭。宜宾,正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能级。

  2022年10月20日,宜宾市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筹备会在企业家之家顺利召开,标志着宜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事业再上新台阶。

  西南腹地,长江首城。宜宾,作为一座昔日资源型城市,短短数年,华丽“变身”、圆梦三江,背后镌刻着一场拼搏奋进的产业“革命”,映射着一次脱胎换骨的思想革新。

1

宜宾“产教融合”发展情况

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和科技的支撑。2016年前,全区没有一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发展、地方发展急需打破人才的束缚。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同步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宜宾“双城”建设的大幕。

时年,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临港经开区拿出36平方公里成熟土地建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2018年,四川轻化工大学白酒学院率先落户临港,并完成了“8个月‘交钥匙’,9个月开学”的艰巨建设任务。

 

  短短数年,龙头山下,巍巍学府、书声朗朗。“大学城”成功引进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大学、西南交大、成都理工等12所高校落地办学,在校大学生从2.57万人增至9万人;“科创城”引进欧阳明高、邓中翰等2个院士工作站(创新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上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13家产研院,获批全省首个厅市共建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24个。建成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研发(孵化)平台120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8%,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

  与此同时,极米、朵唯、苏格、康佳、酷比、中车、凯翼、一电、四川时代……一批耳熟能详的智能制造企业先后落户宜宾。今年上半年,仅宜宾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206亿元,增长11%,工业用电量6.1亿度,增长162.3%,成功抢占以智能终端延伸拓展信息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新蓝海。

  在此背景下,不仅“宜宾造”手机畅销海内外,汽车、投影仪、无人机、动力电池等一大批前沿科技产品同样誉满世界,成为宜宾新的“名片”。

  依托“双城”建设,仅三江新区就累计培育朵唯、酷比、凯翼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壹星、微盾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1家,京龙光电、格莱特等省级瞪羚企业3家,京龙光电、锂宝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龙头山脚下,一侧是规模宏大的“双创城”,一侧是企业连片的智能终端产业园,一侧是满怀创新思维的莘莘学子,一侧是急需新技术新应用加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相距短短数公里。

  从产业培育之初,两地交往日益密切,诸多企业陆续开展“产教融合”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缺乏一个整合各方资源、系统合作、长效机制的交流平台。

  基于此,2022年10月20日,宜宾市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产教融合分会”筹备会在企业家之家顺利召开。标志着宜宾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事业再上新台阶。

2    产教融合分会的目的

  2021年7月,宜宾成功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成为全省唯一。2021年10月,宜宾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健全产教融合创新机制,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2022年10月,市政府印发《深化产教融合改革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实施方案》,作出构建全域融合示范新格局、构建全域融合示范新格局、健全协同育人示范新机制、打造协同合作示范新平台的战略布局,明确指出:到2025年,将三江新区打造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建成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

      “产教融合分会”的成立,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来宜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决策部署的务实之举。

 

 

  “产教融合分会”由本会各高校、职校、孵化机构等单位牵头组成,将充分发挥“大学城”“科创城”优势,纵深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推智能制造行业良性发展。分会致力于加速达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形成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旨在搭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学校、研究院与孵化器合作共赢。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培训、实习实训、创新型企业孵化、项目申报合作、联建实验室、技术工程技术中心、产品项目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聚合资源、搭建平台、促进合作挥重要作用。

  同时,分会还将配合宜宾市委人才和大学城工作局一起为苏格、康佳、智威、朵唯、川南轨道交通、中车、凯翼、一电企业授“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牌子。

  新时代,智能制造与高职高校间深度融合进而开发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促进双方良心互动、合作共赢必然选择,未来,依托分会,推动行业深度转型、提高科创成果、加快成果转化将成为常态。

 

3

产教融合分会的前景

  下一步,“产教融合分会”将进一步理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探索一条协同合作示范新平台。进一步加强政、企、校同频共振,将科研成果与产值、效益实现融合发展,促进校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业项目的孵化。进一步加强在宜高校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各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数量与质量。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联动机制,积极争取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及措施能落地至企业和高校。同时将在以下方面展开具体工作实践与创新:

 

 

  一是企业人才培养“衔接班”建设。推动高校学生进企、进厂工作,在校期间遴选招募意向大学生,开设高校-企业“衔接班”,定期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专场活动;定期邀请高校学生进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加强在宜企业对大学生实现本地就业的吸引力。

  二是加强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建设。加强宜宾本土与外地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应用型人才与企业衔接,进一步推进实训基地吸纳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生进企实习实训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强校企双向路演活动。定期收集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创业项目,每年举行两次及以上路演活动。积极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和知识产权需求,无缝投递给高校相关机构,可通过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或者将企业中试平台转移给高校研发平台等方式,让高校科研技术能够迅速落地转化。

  四是加强校企孵化项目投融资服务。加强国内创业投资机构以及风投金融机构的合作,邀请金融及风投相关企业参与前期项目路演;加强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合作,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直接融资等。

  五是积极承办省市级产教融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充分运用协会平台优势,加强与市、区各级部门的沟通,积极承办或承接宜宾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

4

分会代表企业、院校介绍

宜宾康佳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康佳之星宜宾创新中心于2018年由三江新区管委会引入、康佳创投发起成立,重点培育以智能终端、AI+、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核心业态的创新创业团队及企业,致力为宜宾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

  2019年,康佳之星推动康佳资本与宜宾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合作成立宜宾康慧电子信息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共同设立10亿产业基金,目前该基金已投资拟上市企业深圳市易平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康佳之星宜宾创新中心先后获评四川省省级众创空间、四川省级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类公共服务平台、宜宾市2021年度“十佳”孵化平台等资质及荣誉。

  康佳之星宜宾创新中心已累计入驻企业超30家,其中半数企业已成功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0家企业计划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四川苏格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苏格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多方联合”的发展战略,通过苏格通讯“自主研发+多方联合开发”的双重创新模式,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公司科研创新实力,努力引领行业发展。从一开始就确定了“高校+职校”双线产学研合作的基调,全面多维度的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在与高校开展多维度合作中,通过开展研发平台联合共建,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引进海内外人才,创建人才培养平台等方式,先后与四川大学、宜宾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合作。

  同时,公司还与职校开展“校中厂”、“厂中校”深度合作。与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长宁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等职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四川省中车铁投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22年6月,中车铁投公司正式被授予宜宾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车铁投公司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加强产业学院和精益道场实训点建设为重点,先后与西南交大宜宾研究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签署协议,以校企联动等方式投入智轨生产全要素教学,形成以实践和应用为核心的实训基地。在精益道场一阶段建设中,完成电气接线、螺栓紧固和钳工实训三大平台建设,并组织多批次新员工及在校学生进行实操训练,且取得显著效果。

  2023年,公司启动乘客门实训平台、内外饰实训平台、玻璃粘接平台建设,同时开展智轨电车试验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平台、产业、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自2020年起,中车铁投与合作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累计有超过300余人来公司参加实训及实习,其中近20人在毕业后选择留司工作。

 

四川康佳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康佳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宜宾市临港经开区宜宾康佳高科技产业园,为了充分发挥和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科研与企业发展、产业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为企业培养和输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在学校、企业、学生之间搭建一条人才培养的通道。四川康佳与西南交大研究院、成都理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等高校开展包含但不限于人才培养、科技项目、应用实习产学研合作;与宜宾职业技术学校、筠连职业技术学校、南溪职业技术学校、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中高职学校开展工学实习、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机会,为企业解决潮汐用工问题,截止目前实训人次已达1000余人。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生院占地面积118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总投资5.4亿元,规划学生规模1000名以上,包含五大平台:电子科技大学宜宾研究生院、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全省首个厅市共建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宜宾电子科技大学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于2018年9月建成开学,目前入驻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项目管理(非全日制)等5个方向研究生约300人;已与朵唯公司、苏格通讯、天原集团、翼空无人机等企业联合建立技术研发基地,开展人才培养合作。

 

西南交通大学宜宾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宜宾研究院由西南交通大学和宜宾市共同建设,依托学校和宜宾市的办学资源,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合作、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等业务。立足于服务宜宾市产业发展“8+2”规划,已经引进了交通运输、电气工程、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生命工程、材料科学、经济管理、地质工程等8个学科的13支科研团队,入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研究院还充分发挥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已承接宜宾市委组织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四川川南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项目30余个,培训学员超过3000人。

 

四川大学宜宾研究院

  四川大学宜宾研究生院占地面积约200亩,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总投资9.8亿元,规划学生规模1000名以上,按照“产、教、城”一体规划建设理念,建设“两院”(研究生院、产研院)、“一机构”(四川大学宜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重点在建筑规划设计、机械制造、环境保护、新兴材料等方向开展科研活动和培养学生。学校一期于2019年9月建成开学,已入驻建筑与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30余个团队200余名研究生。根据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等优势学科,结合宜宾市新材料、高分子材料、医药器械等产业需求,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方式,共同建设四川大学宜宾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先行先试,建成集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成果对接、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校院企协同创新研发平台。

   四川大学宜宾园区设有研究生分院、产研院,重点在新兴材料、建筑规划设计、水利工程、高端制造、环境保护等方向开展科研活动和培养学生。

 

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

  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是宜宾大学城入驻的第一所高校,是中国酒业协会授牌的“中国白酒学院”,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44.6亿元,一期于2017年9月建成开学、二期于2018年9月全面建成,拥有酿酒生物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传统酿酒产业改造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学科学术平台。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拥有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传统酿酒产业改造升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学科学术平台。已入驻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国际学院等11个学院2万名师生、600余名留学生。

 

宜宾学院

  宜宾学院于2001年由原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两校合并组建,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拥有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及11个市厅级科研创新平台,开办专业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9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生24000余人。

  宜宾学院新校区位于“双城”核心区,总占地1500亩,规划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分三期完成,规划学生规模20000人。第一期占地约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13.2亿元,重点布局直接服务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类应用型专业及留学生教育,于2019年底建成,首批入驻智能制造、大数据与软件等学院5000名学生。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总投资39.4亿元,分两期建设,规划学生规模10000人。一期于2020年9月建成投用,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首批入驻信息与计算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11个专业。学校将结合宜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特色学科专业,并建设重点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计划通过四到五年时间,实现覆盖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培养层次和类别,打造产教融合示范性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