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研究

欧盟碳关税落地,宜宾智能制造产业的机遇与影响

发布时间:2023-12-06来源:浏览量:69

今年10月1日,全球首个“碳进口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并在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

当前,宜宾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客观上依然存在外贸占比较高、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等不利因素。随着“碳进口税”的运行,碳或将成为定义和影响全球贸易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通过系统革新,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深化能源及相关领域改革,成为宜宾乃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01“碳进口税”对我国的影响

碳关税是一种调整进口商品价格的税收制度,旨在减少全球碳排放,目的是避免“碳泄漏”现象,即由于某些国家或地区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较弱,可能导致高碳排放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或者高排放企业为了避免本国碳税制度而向低监管力国家进行转移,进而导致全球总碳排放量未发生变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实行碳关税的国家会对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额外的税费,以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价格,维护本国低碳绿色的市场发展趋势,让碳税真正发挥促进全世界降低碳排放的作用。

短期来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贸易的影响较为有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在初期仅纳入钢铁、铝、水泥、化肥等行业,其覆盖的初级产品并非我国对欧盟出口的主力产品,因此短期来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影响有限。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高碳排放国家。而制造业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力产品,且大量出口需求来自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首先是欧盟实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增加我国向欧盟出口高碳产品的成本,这道绿色贸易壁垒最终将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未来世界气候治理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可能进一步尝试出台类似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限制我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除了欧盟,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开始采取行动,探索碳关税等政策,以保护国内高碳产业的竞争力;美国已经与法国、荷兰等国进行磋商,讨论碳关税相关内容;英国有可能通过碳边境税来保护国内产业的竞争力。2021年8月,加拿大财政部启动关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探索咨询并向国民征求意见。

 

02宜宾产业以外贸为主,其出口产业多属于碳关税征收范围

今年1至10月,宜宾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3.83亿元,规模位列全省第2,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182.75亿元,增长23.7%;进口111.08亿元,增长18.8%。分产业来看,动力电池产业实现进出口75.11亿元,增长79.8%,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63.3%;智能终端产业实现进出口116.95亿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9.8%;汽车产业实现进出口15.72亿元,增长536.1%。

经过多年培育,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一蓝一绿”两条赛道表现抢眼:今年1—10月,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预计今年动力电池产业将实现1200亿元;智能终端同比增长21.7%,众多从宜宾生产下线的“宜宾智造”,不远万里、飘洋过海,销售到全球各地,成为宜宾进出口的主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已于今年8月生效,要求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自2024年7月起申报产品碳足迹,2026年需取得“电池护照”,否则不予进入欧盟市场。从此背景下,动力电池首当其冲。数据显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过去三年实现高速增长,跃居全市第一大产业。其中,四川时代累计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动力电池产量的15.5%、装车量的24.4%。2020年至2021年,宁德时代持续扩大在宜投资,陆续签约四川时代3-10期项目和时代吉利项目,累计总投资达64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能达295GWh;2023年签约引进克能新能源,全市规划建设年产能达305GWh。

 

03四川能源结构现状

四川电力结构严重依赖水电。今年1—10月,四川省发电量396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5%。从发电结构来看,水电占据了将近80%左右,其次是火力、风力及太阳能发电。

四川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能源资源“水多气丰”,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流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水风光组合开发条件得天独厚。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页岩气)最富集地区之一,探明量、资源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陆续建成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风电基地,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量和消纳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在经济大省中形成以零碳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实现了从资源大省向电力大省的跨越式转变。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将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在能源方面,加快建设“三江”水电基地,大力推进“三州一市”光伏基地和凉山州风电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合理控制煤炭消费,不断拓展新能源消纳场景,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这将重塑四川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04宜宾产业发展概况

宜宾市作为四川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筑巢引凤,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向以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为核心的“一蓝一绿”产业优化转型,做大做强动力电池、光伏、数字经济等产业,迈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步伐。

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宜宾通过优化工艺、改造技术、提升能级等途径,大力提升白酒、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发展质效,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2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1种、省级绿色工厂24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0户,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宜宾抢抓“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围绕四川时代和时代吉利电池项目,形成从上游基础原材料到6大组件,再到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全力推动光伏产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已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150亿元,一大批光伏龙头企业在宜宾高新区签约落地,宜宾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快速崛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宜宾坚持市县“一盘棋”共同发力,推动动力电池、光伏等产业链项目向区县延伸布局,各区县都有新兴产业赛道选择,都有重大项目落地,县域绿色发展动能和后劲正加快集聚。从各产业来看:今年6月9日召开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宜宾“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称号,再次斩获一张耀眼的“国字号”新名片。据统计,2022年,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实现产值889亿元,同比增长4.5倍。这也直接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对宜宾贡献率达56.5%,成为与白酒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

同时,宜宾抢抓产业风口赛道,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从无到有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2022年以来,宜宾签约落地光伏产业项目27个,涵盖硅料、硅棒、硅片、电池、组件以及光伏玻璃、特种切割线、石英坩埚、特种气体等重要辅材,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宜宾光伏产业实现产值约200亿元,上拉工业增加值增速8.5个百分点,今年将力争实现产值350亿元,明年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是拉动宜宾工业经济增长又一个“新引擎”。

此外,宜宾全力抢占数字经济新蓝海,推动智能终端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软件开发、数字文创、平台经济等数字产业。2022年,宜宾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居全省第三位。2023年1-7月,宜宾市数字经济产业营收达350亿元,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力争实现数字经济产业营收640亿元。2023年,宜宾首次跻身“数字百强市”,位居全国第五十九位。

 

05“碳关税”背景下宜宾的优势及典型案例

在“碳关税”背景下宜宾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策层面,今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支持宜宾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探索走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清洁能源上看,宜宾拥有丰富的水电等清洁能源,工业电价低至0.39元/度,部分企业清洁能源使用占比80%以上。并且,通过实施“电动宜宾”工程,全市公共领域车辆已经大部分实现电动化,全面实现新能源车用清洁能源电力,在企业全生产流程中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在技术支撑上,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全国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落户于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宁德时代西南总部及研发中心已签约落地宜宾,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在当地展开最新的技术研究,通过创新技术支撑碳排放,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在人才环境上,宜宾是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已经建成12所高校,12所产业研究院构成的大学城与科创城,在校生达10万人,为培养生态、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基于以上背景及优势,宜宾众多企业开启了创建零碳工厂步伐,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政策壁垒,走上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川时代

2022年3月,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四川时代颁发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四川时代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四川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宜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资源,使四川时代80%以上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水电,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四川时代从筹备就开始规划零碳工厂路径,通过在能源利用、交通和物流、生产制造等环节不断改造和创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凭借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交通三大关键路径,四川时代已连续两年完成碳中和认证,证实了零碳工厂的可持续性。

宜宾锂宝

2022年6月30日,全球知名认证机构SGS为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颁发PAS 2060碳中和宣告核证证书,宜宾锂宝成为正极材料领域全球领先的“零碳工厂”,从此正式迈入“零碳”时代。和2021年相比,宜宾锂宝在生产过程中,折合成每吨产品,碳排量减少了20%。主要是在生产环节,加强生产的能耗管理,生产的电耗、气耗、水耗得到明显的降低。其次在生产环节,加大管理,产品质量一次合格率包括产品的收率提升,也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中车铁投

2023年3月,四川省中车铁投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获得碳中和达成证书,成为我国首个智轨“零碳工厂”以及宜宾的第三家“零碳工厂”,实现了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绿色环保。企业首先引进了能碳管控平台,从数字化角度分析企业水、电等能源的使用情况,后期分析、追踪和整改;其次从产品方面,设计采用了轻量化的蜂窝结构的车底设计,它能够在满足性能的前提下,改变重量,节约能源。

 

06“碳进口税”下宜宾智能制造行业的应用思考

地方需发展、产业需发展。随着“碳进口税”的落地和实行,行业面临着原料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革、探索新技术运用等难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宜宾也亟需锚定“双碳”目标,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切实将外部贸易壁垒转变为内部转型动力,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以下思考。

(一)加强区域整合,打造产业生态

以宜宾“一蓝一绿”为例,两大产业生态均有行业龙头入驻,如四川时代、极米科技,但其产业链上配套企业则参差不齐。据相关研究表明,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水平,尤其是清洁生产水平较中小企业有着显著优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可比中小企业降低约36%。通过加强区域整合,培育或引进优势企业,持续建圈强链,从源头和根本上壮大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内产业内循环,以此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

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CO2排放系数分别是1、0.818和0.593,即煤炭的碳排放远高于天然气,同时,燃煤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也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同时,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这也给未来造纸行业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宜宾应进一步发挥四川水电大省资源优势,平衡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清洁能源推广力度,快速降低本地火电占比。

(三)创新技术运用,提高能源效率

不可否认,在生产过程中,部分产业能耗强度较高,在调整能源结构的远期背景下,如何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关键生产环节的优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加强能源的监控等方面要持续加大革新力度,根据各自行业特点,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发掘行业优势,参与林业碳汇

宜宾及周边地区,森林、竹林资源丰富,可作为林业碳汇资源进行开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通过森林保护、湿地管理、荒漠化治理、造林(乔木林和竹林)、森林经营管理(乔木林和竹林)、采伐林产品管理等林业经营管理活动,将稳定和增加植被和土壤中的碳汇量,碳汇量经监测、计量、核证后可参与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