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产业研究

2023年智能制造外贸市场态势

发布时间:2023-03-28来源:浏览量:70

有人说,2022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国内疫情反复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战、能源危机、金融动荡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外贸市场也发生着微妙变化。

 

一、2022年全球贸易环境依然复杂

2022年全球贸易额预计达到约32万亿美元的创纪录水平,在经历了2020年的历史性衰退后,全球贸易活动在2021年迎来复苏,2022年,全球贸易整体仍处在上行区间。整体来看,尽管过去一年全球贸易遭受多重冲击,但依旧表现良好,并未出现此前预见的“最坏情况”,由于多边贸易体系的开放性和各国政府的合作,以开放和可预测的贸易规则为基础,培育更深层次和更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将使全球贸易更具韧性。与此同时,受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全球贸易活动面临的外部环境仍趋于复杂。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工厂,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缓解了供给紧张,也使得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提升,但2022年疫情的反复,也出现了部分地区生产活力及产出下降情况;紧接着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国家也逐渐从疫情之中走出来,恢复生产,继续逐鹿国际贸易市场。

其次,国际地缘政治仍存在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一直是经济不稳定的催化剂,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会引发全球经济体系的动荡。此外,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对全球贸易经济形成不利影响。

 

二、2022年中国外贸稳步增长

此前,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2022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38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出口78877亿元,增长20.0%;进口59461亿元,增长18.7%。

2022年中国外贸抗住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总体实现稳定增长。出口方面,受国内疫情扰动、海外需求收缩和高基数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全年增速呈现前高后低逐步下滑的走势,尤其是8月以来下降幅度扩大,10月以来单月同比增速转正为负。进口方面,受国内疫情反复、价格因素削弱和国内需求偏弱等因素的影响,进口全年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1-2月保持高位,3月以来大幅回落持续位于低位,10月以来单月同比增速转正为负。

整体来看,2022年我国外贸实现了新的突破,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三、2023年中国外贸预计“前低后高”

综合拉升和压低因素,2023年进出口形势、尤其是出口形势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发展趋势。

从拉升因素看:

第一,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社会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物流运输链进一步修复,出口生产和运输得到保证。

第二,为应对海外需求收缩的负面冲击,克服对外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国内已陆续密集出台一揽子稳外贸稳经济政策,促进中国外贸保稳提质,政策效力将逐步显现,助力中国出口保持韧性。

第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未来东盟对中国出口仍将继续支撑。同时,“一带一路”国家作为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也将推动中国外部环境持续优化。

第四,欧美衰退和中国复苏的预期带动大量境外资金回流。目前西方国家经济表现不容乐观,尤其美国大概率面临经济衰退,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复苏斜率高于发达国家,市场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有望吸引更多外资入境和资金回流。

从压低因素看:

第一,全球通货膨胀高位运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强,西方经济衰退的溢出效应可能波及中国,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下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海外需求总额逐渐减少,同时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收紧或将延续至2023年上半年,其对需求的影响也将持续显现,将是不利于中国出口的最重要因素。

第二,高基数效应,2022年整体来看出口增速位于相对高位,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2.5%,尤其是9月以前,出口增速基本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在高基数效应的压制下,2023年出口增速压力较大。

第三,俄乌冲突局势未明,俄乌双方逐渐形成战略相持的局面。这场冲突持续的时间越久,对全球能源供给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就越大。

综合以上逻辑判断,2023年中国出口压力依然较大,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调节,内生动能的持续发力,加上稳经济政策的加持,预计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那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哪些国家的市场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欧美市场对中国进口增量有限但存量依然较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RCEP国家市场潜力很大,将继续稳定中国外贸基本盘。2022年欧盟与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超过30%,说明欧美市场对我国的出口拉力仍然较大。但从增速上看,我国对东盟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增量明显高于欧美。2022年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出口总额分别为5672.87亿美元、5619.70亿美元、5817.83亿美元和1729.2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7.7%、8.6%、1.2%和4.4%。

中国与东盟贸易往来密切,且中国产业链位于东盟部分行业上游,全球增加对东盟的进口即能拉动东盟对我国的出口。2022年,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品类为机电产品和纺织原料及制品,其中对越南出口的机电产品达641.03亿美元,占越南进口总额近7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合作伙伴。2022年,二十大提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论断,继续强调“一带一路”的重要地位。2023年恰逢“一带一路”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或将举行。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达13.83万亿元,相比2021年增长19.4%,这一高增长的势头将在2023年持续。

 

四、智能终端出货量预计有所回升

智能终端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例,2022年全年出货量同比下降11.3%至12.1亿台,创2013年以来的最低年度出货量。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增至14.18亿台。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

从需求端来看,在通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作用之下,市场消费能力被暂时性抑制。而在供给端,缺芯效应传递,手机在市场低迷下逆势加大备货力度,致使终端厂商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去库存力度不显著,持续砍单并传导至供应链。

而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前2个月,我国手机出口1633.5 亿元,增长 10.5%。数据显示,行业已出现复苏迹象,预计下半年将会进一步显现,全球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会出现反弹,反弹趋势进而延伸到明年,实现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

 

五、新能源汽车迎来高速增长

2022年全球汽车产量为8497万辆,较前年增长5.4%;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2702.1万辆,同比增长3.4%。我国汽车产量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上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包含纯电动车、插电混合式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销售量约1065万辆,年增长63.6%。其中,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汽车出口汽车 968.3 亿元,增长 78.9%。预示着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预计2023年,汽车行业全年产销有望实现正增长:乘用车需求持续回升,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提速,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其中,自主品牌将在电动智能车领域弯道超车:电动化、智能化、个性化助力自主品牌车企的份额进入扩张期。

 

六、动力电池迎来发展黄金期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总出货量达812GWh,同比增长86%。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TOP10阵营中,中国企业依然稳固占据六席,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其中,宁德时代继续全球领跑,2022年以191.6GWh的装机量,全球市占率37%,远超第二、三、四名装机量之和,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已是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数额接近3426.56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1835.26亿元增长86.7%,创历史新高。2022年国内锂电池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德国、韩国、荷兰和越南,占总出口额的57.6%。其中,国内出口至美国的锂电池金额为682.1亿元,同比增长112%。德国和韩国出口额分别为523.3亿元和354.7亿元。

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新能源战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来,受新能源汽车增长及能源结构革命的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发展,且2023年仍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由于基数的提高,增速有所降低,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在促进消费以及保持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仍会高速增长,延续良好表现。

 

七、“装备制造”到“装备智造”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产业,2022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对整体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50.3%,实现了快速增长。

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着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装备水平。因此,高端装备制造业日益成为各国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市场的重点突破领域,我国正致力于“制造”升级“智造”,其中,高端装备作为重要制造产业之一,对我国制造业升级起到关键性作用。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应当紧抓市场机遇,积极探索智能制造发展的新模式,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真正实现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推进企业由传统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由装备制造向装备智造转型,从而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取得突破和先机。

 

八、宜宾智能制造2023外贸形势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巩固提升传统工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向着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一蓝一绿”转变,不断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和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2022年宜宾市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6.85亿元,同比增长33.7%,首次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动力电池产业进出口51.2亿元,同比增长745.5%,占全市外贸总值的16.2%,对外贸增长贡献率达56.5%;智能终端产业进出口142.2亿元,同比下降6.3%,占全市外贸总值的44.9%。此外,宜宾综保区进出口总值101.27亿元,同比增长178%,占全市外贸总值的32%。

经过多年培育,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一蓝一绿”两条赛道2022年也表现抢眼,以三江新区为例:2022年,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产值突破550亿元,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众多从宜宾生产下线的“宜宾智造”,不远万里、飘洋过海,销售到全球各地,成为宜宾进出口的主力军。

2023年伊始,宜宾吹响了新春集结号,六届市委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增强信心、跳起摸高,用心用情做好企业服务,扎实开展经济指标运行分析,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精准制定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推动一季度经济发展“开门红”,宜宾智能制造企业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卯足马力忙生产,奋力打好新春“第一仗”,为全年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工信部公布数据

              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

              三江新区工业和服务业局

 

宜宾市智能制造行业协会专委会